研发水产“芯片”,夯实养殖种业基础;打造牧海“利器”,扩大拓深养殖空间;构筑蓝色新“引擎”,巩固海洋生态效益——作为我国水产养殖大省,福建省近年来多措并举,加快建设“海上粮仓”,让浩瀚海洋变良田。
9月的福建闽东海岛,秋意盎然。沿着蓝色海岸线,目之所及一派海洋牧歌丰收景象。一艘艘渔船往来穿梭,渔民们正忙着将一笼笼肥美的海鲜装上船,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养殖区内,现代化的养殖设施井然有序,各种海洋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研发水产“芯片”,筑牢养殖种业根基
在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的生蚝养殖区,海面辽阔,波涛起伏,一个个塑胶浮球有序排列。渔民们挥动铁钩,投入海中,随即启动起重机,将沉甸甸的养殖绳缓缓提升至海面,一笼笼饱满的生蚝随之在甲板上堆积如山。
为了抢“鲜”处理刚上岸的生蚝,粗加工工厂设在了养殖区的码头旁。工人们将新鲜采收的生蚝从养殖笼里取出,进行清理、分装、过秤。
据了解,沙埕湾海阔港深、水质极佳、饵料丰富,适宜养殖生蚝。当地优选生蚝品种——三倍体牡蛎,相较于传统的二倍体牡蛎,生长快、肉质稳定、抗病性强。每年,生蚝苗投海后自然生长,成品生蚝约手掌大小、重约200克,蚝肉饱满,深受采购商青睐。近两年,福鼎市科学规划养殖海域,同时加大技术和资金扶持力度,将生蚝养殖海域拓展至深远海。目前,全市生蚝养殖面积约1万亩,年产量约4.5万吨,年产值高达2.25亿元。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曾志南介绍,与传统品种相比,三倍体牡蛎的生长速度提高了30%以上,而且肉质好、糖原含量高,味道鲜美。目前,全省三倍体牡蛎养殖面积已超过10万亩。
这样的升级换代在福建省水产养殖中并非个例,自主创新正让福建水产养殖业焕发出“芯”动力。除了牡蛎,科研人员还对大黄鱼、对虾、花蛤、海带、紫菜等传统养殖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不仅成为福建省优势主导养殖品种,而且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种业发展特色。
种业企业强起来,离不开财政“真金白银”的支持。记者从福建省财政厅了解到,近年来,福建省财政厅统筹省级以上专项资金1.35亿元,支持组织开展135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省财政共下达1.48亿元资金,持续完善水产种业体系,支持创建50多个种业创新优势团队,建设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60多家、苗种繁育场超2600家,培育22个国审水产新品种、近百个高产抗逆的水产优良新品系。
铸就牧海“利器”,拓展养殖空间
清晨,从宁德市蕉城区象溪码头乘船出发向南约7海里,便来到宁德市官井洋大黄鱼养殖场。一个个深水网箱整齐排列,如同散落在蓝色绸缎上的珍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网箱内,大黄鱼欢快地游动着,泛起层层涟漪。
这里的深水网箱是福建省打造牧海“利器”的典型代表。与传统近海养殖方式不同,深水网箱向深远海拓展,充分利用了广阔的海洋空间。它具有抗风浪能力强、养殖容量大等优点,为鱼类提供了更接近自然、更稳定的生长环境。
养殖户老陈告诉记者,以前在近海养殖,受空间限制,养殖密度大,容易引发疾病,而且水质容易受到污染。现在使用深水网箱,鱼的生长环境好了、病害少了,鱼的品质更高了。他养殖的大黄鱼肉质鲜美,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价格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官井洋大黄鱼养殖场只是福建省发展远洋养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广深水网箱养殖技术,不仅在大黄鱼养殖上取得显著成效,而且还在石斑鱼、鲈鱼等多个品种上成功应用。目前,全省已建成深水抗风浪网箱数百口,有效扩大了养殖空间,提高了养殖效益。
同时,福建省注重科技创新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对养殖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提高了养殖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为福建省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福建省大力发展海洋牧场综合平台。这些平台集养殖、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海洋经济的新业态。在平潭综合实验区附近海域的一座海洋牧场综合平台上,游客们可以一边欣赏美丽的海景,一边体验垂钓的乐趣,还能品尝到新鲜捕捞的海鲜。平台负责人表示,海洋牧场综合平台不仅拓展了海洋养殖空间,还促进了海洋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渔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牧场离不开全局科学谋划、统筹规划,更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近年来,福建省财政厅推动水产养殖业扩面提质,投入省级以上资金22.4亿元,推动传统水产养殖设施转型升级、绿色高质量发展,累计建设塑胶渔排100万口、贝藻类筏式养殖水域70万亩,累计投建深远海养殖平台23台(套),新建深水大网箱5300余口,累计建成工厂化养殖水体2100万立方米,规模居全国第一。
构建蓝色新“引擎”,巩固海洋生态效益
在宁德市霞浦县的广阔滩涂上,一片片经过精心晾晒的紫菜整齐有序地排列着。这一景象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是霞浦紫菜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得益于近年来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和有效治理,霞浦的海水水质得到显著提升,为紫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正因如此,霞浦出产的紫菜不仅在产量上稳步增长,更在品质上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被誉为“全国第一”的优质紫菜,享誉海内外。
霞浦海水水质的改善是福建省海洋水质改善的一个鲜活例证。近年来,福建省持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如海域空间用途管制、入海河流综合整治、海洋垃圾防治等,有效改善了海洋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厅监测数据显示,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持续提高,重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生态效益巩固方面,福建省积极探索海洋牧场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通过在海洋牧场区域内开展人工鱼礁投放、海藻场和海草床修复等生态工程,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多栖息和繁殖场所,而且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这些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提升了海洋牧场的生态服务功能,带动了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在海洋牧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福建省十分注重海洋牧场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材料。同时加强对海洋牧场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近年来,省财政厅紧扣美丽福建建设目标,着力巩固海洋生态效益,持续支持优化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大力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获得中央海洋保护修复资金27.6亿元,用于支持福州、莆田、宁德、泉州、漳州等地开展海岸带及红树林的保护修复,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87亿元,集中整治近岸海域和海岸带的既有垃圾,涵盖清理、转运及处置环节,显著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二是着力推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安排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30.7亿元,对严格执行上一年度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和负责任捕捞措施的国内海洋捕捞渔船给予适当补贴,每年惠及渔船超过1万艘,引导渔民自觉遵守海洋伏季休渔等资源养护措施。
三是推动远洋渔业捕捞的规范化发展。统筹省级以上资金24.12亿元,对履行国际公约、养护国际渔业资源的20家企业进行补助,每年支持远洋渔船超过400艘,引导企业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提升渔业国际履约能力,促进远洋渔业规范、有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