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天。
在儿女的搀扶下,年逾百岁的赖金女老奶奶来到那个熟悉的地方——逢源堂。每年秋天,她总要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摸摸墙上的字迹,与照片里的那些人说说客家话。那年,照片上的人,就住在这里。
在永安绵绵大山里,有一个叫作马洪的小山村,1934年8月,马洪村来了一支不一样的红军队伍。这支队伍都是一群十六七岁的红小鬼,连他们的师政委肖华也只有十八岁,这支队伍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少共国际师”,指挥部就设在马洪村的逢源堂里。
那时候红军十分重视舆论宣传工作,走到哪儿标语就写到哪儿。小战士们来到这里,便开始两个人一组进行宣传,他们左手提着石灰桶,右手拿着大毛笔,走到哪就在哪家墙上刷标语,刷下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红军标语墙。这些标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救亡图存的道理。
十五岁的赖金女成天好奇地跟在这群小哥哥后面,看着他们在墙上写写画画。她不识字,便问道:“你们在墙上写什么呀?”小战士回答:“这是我们红军号召大家一起参与革命。”
“啥叫革命?”“你看这条,打土豪分田地,这就叫革命!”“分田地?那我们可以过上好日子啦?”“是啊,我们还要北上抗日、打日本鬼子,把他们赶出中国去!”赖金女听完小战士的话后,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她起劲儿地领着小战士们挨家挨户地刷写红军标语。
年过百岁的赖金女老奶奶回忆那段往事时,仍记忆犹新:“那时,小战士们写这些红军标语,用的可不是普通的墨水,而是用锅底灰和桐油混合后的一种特殊颜料,这种颜料写上墙是很难被清洗掉的。红军撤走后的一个月,白军就来了。他们一见满墙的红军标语,是又恨又怕,如临大敌,疯狂地进行涂改、捣毁和破坏。”
她和村民们为了保护这些标语,和敌人斗智斗勇,在标语墙上抹泥巴,取来柴草遮挡,用各种方法把这些标语保护了起来。
如今,马洪村的红军标语遍布全村,多达300多条。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保存完整为全国少有。逢源堂这栋古朴沧桑的老宅院也成了一座见证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史的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我们站在一幅幅的红军标语前,遥想昔日的烽火,仍然会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