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品牌展播 | 红心铸财审 服务勇担当
来源:机关党委、财政投资评审中心 时间:2025-09-26 09:50

  省财政厅投资评审中心党支部 

  品牌名称:红心铸财审  服务勇担当

  品牌内涵:

  “红心”是根本遵循,锚定政治引领的最高站位。全体党员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舵,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评审工作的行动指南,筑牢财审工作的“根”与“魂”。“铸财审”是核心路径,彰显专业精进的极致追求。通过党建赋能业务,锻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评审队伍,以精准审核守住财政资金“安全线”。“服务”是价值归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党建引领服务升级,把评审成效转化为惠民实效。“勇担当”是精神特质,诠释新时代财审人的责任硬核。面对复杂项目敢啃“硬骨头”,面对风险挑战敢挑“重担子”,在服务大局中展现财审担当,为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经验做法:

  省财政厅投资评审中心党支部坚持将支部建设与财政评审主责主业深度融合,以“红心铸财审 服务勇担当”支部品牌为抓手,在强化政治引领、锻造过硬队伍、提升评审质效、践行服务宗旨等方面深耕细作,为管好 “钱袋子”、守好“安全阀”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支撑。

  一、厚植为民情怀,擦亮“暖心评审”服务品牌

  通过“提前做”“上门做”“指导做”“跟踪做”“公开做”“协商做”的立体化服务举措,让党建引领成为提升评审效能、优化服务质量的“红色引擎”。

  “靠前服务”践行初心,让“提前做”“上门做”彰显政治温度。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带领评审业务骨干组成党员服务小队,主动上门服务。切实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头雁效应”,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融入到业务工作中。项目前期提前介入,让党员干部成为政策的“宣传员”、项目的“服务员”,以主动靠前的服务态度,把党的温暖传递到项目单位心坎上。

  “精准服务”强化担当,让“指导做”“跟踪做”提升服务实效。针对项目单位在预算编制中的痛点难点,主动提供实时指导,帮助破解技术难题;评审结果反馈后,耐心做好解释说明。针对“多头跑、反复跑” 堵点,实行 “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编写《项目评审指南》、开通“服务热线”,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阳光服务”凝聚合力,让“公开做”“协商做”筑牢信任根基。通过公开评审流程、畅通沟通渠道,让项目预算评审从“幕后”走向“台前”。在评审过程中注重“协商做”,充分听取项目单位意见,与群众共同研究解决问题,打破“单向评审”的壁垒,构建“双向互动”的格局。

  二、健全制度矩阵,构筑“规范评审”坚实屏障

  通过紧扣重点任务、完善细则体系、强化协审监管、筑牢涉密防线,让制度建设始终沿着党建引领的正确方向推进,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提供制度支撑。

  锚定制度方向,让实施细则成为贯彻决策部署的“硬载体”。将省级预算评审管理实施细则制订作为党建与业务融合的重点任务,将党建要求中的“政治站位、责任担当” 融入细则修订各环节;出台有关规范项目支出预算评审流转程序、项目支出预算评审管理规定等制度,推动评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强化协审管理,让监管制度成为规范协审行为的“紧箍咒”。以“党建+监督”模式构建协审监管体系,把“廉洁评审、规范用权”的党建要求融入协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把党建工作中“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要求转化为具体条款,既强化对协审行为的刚性约束,又为协作机构规范开展工作提供指引。

  筑牢涉密防线,让保密制度成为守护安全评审的“防火墙”。把涉密项目评审管理作为践行“政治忠诚”的重要检验,以制度建设筑牢安全防线。将党建工作中“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要求转化为涉密管理的具体制度,明确涉密评审的流程规范、责任分工、保密要求,让每一个涉密评审环节有制度可依、有标准可守。

  三、深耕一线调研,夯实“专业评审”数据底座

  采用“走出去学经验、沉下去摸实情、常态化积数据” 调研模式,把党建要求中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转化为评审工作的具体实践,切实以调研实效彰显党建引领力、强化评审执行力。

  “外出取经”拓视野,让调研成为制度修订的“智慧源泉”。深入兄弟省市财政评审机构,学习当地在制度顶层设计、风险防控、流程优化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同时结合福建实际梳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上下联动”聚合力,让调研成为破解难题的“实践课堂”。结合前期项目预算试点工作经验,围绕“评审项目受理机制、项目评审流程与方式”等内容与各地市财政局展开工作研讨,加强上下联动和技术交流。组织业务党员骨干开展智慧财审系统试点调研工作,实现市县个性化需求,推动数字财政在评审系统落地落实。

  “日常积累”强基础,让调研成为专业评审的“数据基石”。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汇总分析调研数据,安排业务骨干分享评审工作经验,将日常评审中的调研积累纳入业务提升重点,以“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模式,推动调查研究融入评审工作全过程,为“专业评审”筑牢数据根基。

  四、驱动数字转型,强化“高效评审”技术赋能

  持续推进系统建设、拓展功能应用、覆盖省市县层级,让“智慧财审”成为强化评审监督职能、实现高效评审的“数字引擎”。

  锚定科技方向,让“智慧财审”成为深化“放管服”的 “加速器”。将“智慧财审”建设作为党建与业务融合的重点工程,将“放管服”要求中的“减环节、优流程、提效率”融入系统建设顶层设计,实现评审标准线上固化、评审流程线上留痕、评审监督线上跟进。

  强化系统效能,让“智慧财审”成为提升评审质效的“硬支撑”。组织党员干部主动对接上线单位,实时解决系统使用中的问题,推动系统应用覆盖面持续扩大、使用频次不断提升,实现评审效率提升、评审质量优化、评审过程透明。

  推进省市联动,让“智慧财审”成为全省评审协同的“连心桥”。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将市县“智慧财审”试点工作纳入党建重点任务,建立“省级指导、市县落实、党员带头”的省市联动机制,确保系统建设在全省范围内有序推进。

  五、锻造过硬队伍,夯实“专业评审”人才支撑

  构建“立体式”学习体系、健全长效培养机制,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强本领、在实践中长才干。

  搭建常态化学习平台,筑牢党员干部“理论根基”。以“强理论、学业务、提素养”为目标,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帮助党员干部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开展典型案例剖析会,通过“以例教学”让党员干部直观学习评审方法;建立“线上+线下”学习台账,线上依托学习强国、福建财政内网等平台学习资料,线下发放业务手册、政策汇编,推动党员干部日常学、主动学、深入学。

  打造开放化交流平台,拓宽党员干部“专业视野”。以“拓视野、学先进、促提升”为导向,搭建开放化交流平台。积极选派党员干部参与财政部及相关部门组织的高层次培训,让党员干部接触行业前沿动态;建立跨层级交流机制,加强与市县评审机构业务骨干交流,形成“上下联动、互学互鉴”的良好氛围。

  优化人才资源,健全长效培养机制。以“盘活资源、精准赋能”为目标,动态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中心评审专家库动态调整制度,确保专家库“优进劣出”;建立专家与党员干部协同工作机制,切实以优化人才资源机制为项目预算评审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提升评审工作的专业性与精准度。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