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品牌展播 | 理财先锋 强农有我
来源:机关党委、农业农村处 时间:2025-08-08 09:51

  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党支部 

  品牌名称:理财先锋 强农有我 

  品牌内涵:

  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聚焦财政支农主责主业,创新构建“党建铸魂、资金赋能、监督护航、服务下沉”四维工作法,推动每一分财政资金精准滴灌乡村沃土,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财政支农党员干部队伍,以支部党建工作新成效推动财政支农工作奋勇争先、再上台阶,为乡村振兴贡献财政智慧与红色力量。

  经验做法:

  一、党建铸魂强根基,把准财政支农“方向盘”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引领思想统一,确保财政支农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常态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加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筑牢党员干部政治信念,增强支农使命感。完善管理制度,建强战斗堡垒。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学习制度,确保组织生活严肃认真开展。制定农业农村处支部管理八条措施,从加强理论学习、严守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表现等方面对党员进一步规范要求。创新党建活动,激发支部活力。注重在“新”“活”“实”上下功夫,结合“气象日”“海洋日”等农业特色节日,加强与对口服务部门联动学习,开展具有财政支农特色的主题党日活动,聚合力促发展。

  二、资金赋能提质效,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建立“月度例会+党员分片”机制,以“优化分配、加快支出”为目标,让财政资金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心剂”。加快资金下达,优化资金投向。2024年底,提前下达2025年资金67.01亿元,较上年增长10.6%;上半年下达省级涉农资金66.5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助推资金更早落地,更快见效。同时,探索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资金“前置补贴”模式,有效提高资金发放效率。创新管理模式,加快支出进度。建立重点支出调度机制,通过“目标导向+分段分类”,全年分四个阶段推进重点资金,支出进度有大幅提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及时发放,上半年发放率达99.85%;中央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支出进度达79.76%,较上年同期提高23.96%,超中央考核要求的序时进度21.46%。强化绩效管理,压实责任链条。建立“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机制,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在预算安排、资金分配、政策调整时,将项目实施、资金支出进度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支出进度快的地区适时奖励,对进度慢的地区扣减相关资金预算安排额度,明确对支出进度倒数10位的县(市、区),取消相关资金竞争性项目、试点项目的申报资格。

  三、监督护航守底线,筑牢涉农资金“安全网”

  注重党风廉政建设,通过“一平台、二整治、三维度”强化资金监管,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提升在线监管,规范权力运行。乡村振兴(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平台新增补贴资金在线发放功能,由银行直接反馈发放数据,使补贴资金发放更及时、数据更精准。新增监管涉农领域资金55项,监管项目数量增加至114项,加大涉农领域资金监管覆盖面。开展专项整治,治理风腐问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工资不能按时发放问题”群众身边实事集中整治工作,坚持抓本级、带系统,加强统筹谋划,全面开展问题排查。构建监督体系,强化监督合力。建立“线下检查+在线监管+群众监督”协同机制,会同相关涉农部门开展高标准农田、农村供水保障、设施渔业等资金监督检查;通过乡村振兴资金在线监管平台对涉农资金“流量、流向、流速”加强监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座谈,强化外部监督。

  四、服务下沉接地气,架起联系群众“连心桥”

  深入践行“四下基层”,推动党建工作与支农业务下沉相结合,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加强基层调研,精准掌握实情。支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队作用,2025年累计深入基层27次,开展“十五五”财政支农政策、农膜资金使用、县级农担公司发展等政策调研,对相关县级开展专项整治督导推动,切实把基层反应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服务清单”。推进挂钩共建,激活联动效能。牵头落实厅领导挂钩三明市工作机制,在关键节点加强业务指导,压实地方财政责任,推进工作高效开展。做好延平区挂钩共建工作,推动延平区提出的23项需求逐项落地见效。强化信息公开,保障群众权益。做好乡村振兴资金在线监管平台和省纪委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的对接贯通,将村级财务收支、补贴资金、村级重点项目招投标信息等通过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推送至村级微信群,同时联合省直16个部门全面梳理并制定惠民惠农财政补贴政策明白纸,让群众看得懂、用明白,参与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